趁着招新的热度
学术组的同学们
搜罗了九个经常被问到的
关于性少数群体的问题
并呈上了简短精要的回答
希望能够给
还在探索自己的同学们
和已经确信了自己身份的同学们
带来一点启发~
本期再为同学们带来其中三问~
错过上期的同学请点这里:
性少数群体九问(上):生理 vs 社会性别、流动的性别性向、性少数

“同性恋”是一种属于“性少数”的身份认同,而“同性间的性行为”只是一种行为,两者有本质的区别。举例来说,自认为“同性恋”或“异性恋”的人都可以进行“同性间的性行为”;而有过“同性间的性行为”的人并不必然就是“同性恋”。或者说,一个人是不是“同性恋”,不由这个人有没有过“同性性行为”决定,而是取决于这个人自己和社会对这个身份的认同。“同性恋”这个概念是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而出现的,它是一种与对立的“异性恋”一道建构的概念。在某些远离现代文明的部族中,尽管有同性间性行为的现象,却没有这种意义上的同性恋者。历史上,同性间性行为是一直存在的,在某些时代更是盛行,成为一种特别的社会现象,如古希腊的“同性爱”文化便是妇孺皆知的,柏拉图的名篇《会饮篇》即是赞美此种“同性爱”的篇章(但这篇文章的男性霸权意识非常严重)。尽管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时期近乎销声匿迹,中国亦有着悠久的“同性爱”文化史。但在这些例子中,对同性的情欲往往只是被视作一种爱好,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对待方式,如基督教文化对其深恶痛绝,古希腊对其赞誉有加,古代中国仅将其视为无伤大雅的癖好;然而,这些文化却都并未建构出一个“同性恋”概念来涵盖有这种“爱好”的人。

这个问题最流行的版本是“同性恋是否天生”,故以此为例进行回答。前一问中谈过,“同性恋”作为一种身份认同,是社会建构的产物。然而问题所问的“同性恋”,却不是指身份的自觉,而是在其概念核心的“对同性的性冲动/性欲望”。为了行文方便,在这个回答中,就用“同性恋”来代表“对同性存在更强的性冲动/性欲望”。

自然界有很多物种是会进行同性性行为的,并不仅仅是人类。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,“同性恋”不是一种纯由社会文化产生的东西。实际上,确实有很多人发现,自己自从性觉醒时起就发现自己有对同性(表现同性性征的人)产生性冲动的倾向,其中有的人只会对同性燃起欲望,有的人也不限于某一种性别,甚至有人只对特定的物和符号产生冲动。这说明,确实存在着天生的“同性恋”——但是人也不是天生地被划为“同性恋”或“异性恋”的两个极端,要通过欲望对象来把人类划分成一个个人群,就如同在光谱中试图划分出有限种的色彩。

“同性恋”有天生的,不代表“同性恋”全部都是天生的。亦有人在成长生活的过程中,改变了自己的性向。这种改变,应该视为生理因素与社会因素进行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。但是也有人说,即使自己想要改变,生理上却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。其实这是很好理解的事情——就好像很多小孩小时候挑食,不喜欢吃某一种蔬菜,但是长大后却出人意料的改变了自己的口味;相反也有人一生到老都维持着幼时的口味。总而言之,“同性恋”有天生也有后天的,有些人性唤起对象的谱系更宽,有些人更窄。而无论人们天生是什么性向,或者后天选择了什么性向,他们都同样值得他人的尊敬和不被干涉的权利。强制的“扭转治疗”,是对个人权益的极大侵害,必须要坚决地加以反对。

就像前两问中提到的那样,同性间的性行为是自古以来就十分常见的,而且人的情欲对象也并不一定就是异性;然而,作为一种自我认同的“同性恋身份”乃至于“性少数身份”的出现,却是非常近代的现象。这些挑战了传统的身份认同之所以能够形成,其直接原因就在于自由恋爱作为一种观念得到了普及。随着经济的发展,人们普遍可以从封建的或宗族的人身依附关系中解脱出来,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,从而获得了自力更生的可能;这样,人们就可以脱离包办婚姻,开始自由地选择发展亲密关系的对象。这是自由恋爱观念的起点。正是在这个过程中,那些因为种种原因而对同性产生了更多情欲的人们,将这种特点归结为了自己的本质,并以此为自己行动的指南,积极地发展与同性的亲密关系,从而形成了最早的性少数身份认同——同性恋。如同在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关系一问中提到的,伴随着经济发展、技术进步,传统的男女二元性别划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,人们已经可以做到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不断地塑造自己的性别/性取向表演仪式,突破各种既有的规束。人们按照不同的表演仪式而形成了各种各样不同的圈子,这正是更多的性少数身份,如跨性别、双性恋/泛性恋和无性恋等种种身份形成的过程。


性少数群体受到歧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?性少数群体“不正常”吗?“性解放”又该如何理解?请继续关注“性少数群体九问”的下期~错过上期的同学可点击下面的“阅读原文”继续阅读~